题禊帖诗

图契朴雕推圣智,万古奔沈馀末伎。
兰亭醉墨更无加,始信功名皆傥尔。
庾翼儿郎岂不黠,自是家鸡惭野雉。
退之彊聒六艺疏,见处才能到姿媚。
相公有官那得取,不与官家深自秘。
却因同好露心胸,谩使萧翼誇末计。
摸金不必曹阿瞒,温韬家有昭陵器。
披沙只恐取黄金,剔轴谁能收故纸。
天章宝塔高嵯峨,永表文皇好文艺。
至今油蜡传未休,善本何辞万金弃(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切入点,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探讨了艺术价值与功名得失的关系。

前四句说:王羲之的书法超越了所有雕琢技巧("朴雕"),万古流传的技艺在他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看着《兰亭序》的醉后真迹,才明白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傥尔"指偶然、虚幻)。

接着用"庾翼"的典故:东晋书法家庾翼起初看不起王羲之,后来看到王的字自愧不如,就像家鸡见到野凤凰。又提到韩愈(退之)虽然学问渊博,但书法只能算"姿媚"水平,暗示真正的艺术需要天赋。

中间部分讲唐太宗痴迷《兰亭序》的故事:太宗派萧翼用计从辩才和尚处骗得真迹,死后带入昭陵。诗人调侃说这比曹操盗墓(摸金校尉)还过分,温韬盗昭陵时想必也觊觎这件珍宝。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唐太宗建的"天章宝塔"永远见证着他对文艺的热爱。即便到今天,人们仍不惜重金求购《兰亭序》摹本,说明真正的艺术能超越时代,比帝王功业更永恒。

全诗通过书法珍品的传奇命运,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伟大的艺术创作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而权力富贵终将湮灭。诗人用"家鸡野雉""摸金校尉"等鲜活的比喻,让这个哲理变得通俗有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