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胥台露

胥台既落构,荆棘稍侵扉。栋拆连云影,梁摧照日晖。
翔鹍逐不及,巢燕反无归。唯有团阶露,承晓共沾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高台的凄凉景象,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盛衰无常的感慨。

开篇用"胥台既落构"直接点明这座曾经辉煌的台阁已经坍塌,野草荆棘开始侵占门户。接着用"栋拆连云影,梁摧照日晖"两个工整的对句,通过"连云""照日"这些曾经象征宏伟的意象与"拆""摧"的破坏性动词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仿佛看到断裂的房梁在阳光下触目惊心地横陈。

中间两句用飞鸟作比:大鹏鸟(鹍)飞走了追不回来,连寻常燕子也不愿在此筑巢。这两个生动的比喻暗示这里连最普通的生机都已消失,突出场所被彻底遗弃的状态。

最后笔锋一转,发现唯有台阶上的露珠依然如旧,在清晨沾湿行人衣裳。这个结尾很妙,露珠既是实景描写,又像时间的见证者——无论建筑如何衰败,自然界的更替始终如一。这种永恒与无常的对照,让整首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坍塌的梁柱推到荒芜的庭院,掠过空中的飞鸟,最后定格在晶莹的露珠上。通过这些画面,诗人把对世事变迁的感悟,化作可触摸的具象景物,让读者在视觉冲击中自然体会到人生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