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对联通过两个历史名人的典故,赞美了福康安的功绩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上联"大名诸葛身先死":
用诸葛亮来比喻福康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说"身先死"既点出福康安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操劳、鞠躬尽瘁,也暗示他像诸葛亮一样英年早逝(福康安42岁去世)。用"大名"二字强调福康安和诸葛亮一样声名显赫。
下联"异姓汾阳帝不疑":
用唐朝名将郭子仪(封汾阳王)来作比。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虽非皇族(异姓)却深得皇帝信任。这里说福康安和郭子仪一样,作为异姓大臣(福康安是乾隆帝的内侄)却始终得到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突出他的忠诚和皇帝对他的器重。
整体来看:
1. 用诸葛亮和郭子仪这两个文武典范作比,体现福康安文武双全的才能
2. 通过"身先死"表达惋惜之情,通过"帝不疑"彰显其政治地位
3. 短短14个字就概括了福康安的一生功业、与皇帝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悼念之情
4. 对仗工整(大名/异姓,诸葛/汾阳),用典精准,是挽联中的佳作
这种用历史名人作类比的手法,既避免了直接吹捧的尴尬,又让熟悉历史的读者能立即心领神会,是传统对联常用的高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