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书室图为黄克文题
清溪溪上竹无数,爱竹移家竹林住。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
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
君不见一筇投陂忽变化,万卷幡胸胜插架。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
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
君不见一筇投陂忽变化,万卷幡胸胜插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爱竹之人在竹林中的诗意生活,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趣味。
诗人开篇就勾勒出一个竹林环绕的清幽环境——清溪边无数翠竹,主人公因为喜爱竹子,干脆把家搬到了竹林里。这里用"移家"这个动作,生动表现了主人公对竹子的痴迷程度。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展现竹林生活的美妙: - 台阶前的老竹随风发出玉器般的清脆声响 - 秋夜读书时,竹叶上的露水仿佛也来作伴 - 读书声与竹叶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 青翠的竹色映照着书卷,更添读书的雅趣
诗中还描写了竹林旺盛的生命力(新笋如龙孙般生长)和祥瑞之兆(凤凰来栖),用"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等细节,表现主人公与竹子亲密无间的关系。最有趣的是"杖竹寻诗"的画面——拄着竹杖、踏着竹影过桥寻找作诗灵感,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写得活灵活现。
结尾处诗人突然跳出画面,说自己也是个"竹痴",见到竹林就会不请自来。最后用"万卷幡胸"的典故,暗示在这样环境中读书,知识会自然融入心田,比单纯把书插在架子上更有收获。
全诗就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通过声音(竹声、琴声、读书声)、色彩(竹色)、动作(弹琴、杖竹、寻诗)等多角度描写,把竹林生活的清雅闲适展现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物我两忘的怡然自得,让人读着读着就仿佛也置身在那片青翠竹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