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贡南漪三首》是一首怀念性的诗歌,主要是表达对某位已故学者的深深怀念和对其贡献的赞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通俗地分析这首诗:
1. 起始两句“燕居宣圣像,侑坐祖黎公。”描绘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已故学者的崇敬之情。“燕居”可能指的是学者的居所或者他的学问之地,“宣圣像”可能是指孔子的像,暗示了学者的学问深厚、品德高尚。“侑坐祖黎公”则是对这位学者的身份或地位的肯定。
2. “衿佩一朝集,弦歌九族同。”这两句描绘了学者的影响力。他的人格魅力和学问吸引了众多学子,来自不同族群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学习。“衿佩”可能指的是学者的弟子或追随者,“弦歌”则可能代表音乐与诗歌的教学,象征着学者的学问和艺术。
3. “夜窗书案雪,春服舞雩风。”这两句描绘了学者勤奋读书、教学的情景。夜晚的书案上积满了雪一般的书籍和文稿,展现了学者的勤奋和专注。而春天时,他穿着舞雩的风衣,传授学问,形象生动。
4. 最后两句“长使南湖学,千秋纪此翁。”再次强调了学者对南湖地区的影响和他对学问的贡献。他的学问和精神将永远被记住,流传千秋。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已故学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通过描绘他的形象、他的学问和他的影响力,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学者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这样的诗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已故学者的情感,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学者的形象和他们为文化、教育做出的贡献。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