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为好友高学士调任越州(今绍兴一带)写的送别之作,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文人间的深厚情谊。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理解:
1. 才学赞颂(前四句) 用"浩荡辞波"形容高学士文章气势磅礴,像毛笔(鼠须)蘸墨挥洒;"风流谈柄"夸他言谈风趣,像手持棕榈扇般潇洒。后两句用典故:说他在京城做官(汉台郎官)已厌倦穿华服,更向往去绍兴(禹穴)探寻大禹时代的古籍,暗示他主动选择去地方施展抱负。
2. 送别场景(中间两句) 描写送行盛况:送别的车马(鹤盖)多到形成树荫,大家抢着饯行;宴席上急促的琴声(鹍弦)更添离愁。这里用"争出饯"和"叹离居"的对比,既表现众人不舍,又突出离别伤感。
3. 深情期许(末两句) 最后点明:像你这样有才德的人(名辈)本就该担当重任,相信越州的山水(藻思江山)会激发你更多创作灵感。"助起予"用典《论语》,暗含"你的成就也会激励我"的深意。
全诗亮点在于: - 用"鼠须笔""棕榈扇"等生活化比喻替代直接夸赞 - "厌卧郎官锦"巧妙表现主人公不慕虚荣的品格 - 琴声、车马等细节让送别场景跃然纸上 - 结尾将离别情绪升华到互相激励的境界
这种把典故化入生活场景、用景物烘托情感的写法,既展现了宋代文人交往的风雅,也传递了真挚的友情。
刘筠
(971—1031)宋大名人,字子仪。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真宗、仁宗两朝,屡知制诰及知贡举,预修国史。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终知庐州。工诗,与杨亿时号“杨刘”。与杨亿、钱惟演等合编《西昆酬唱集》,后世称“西昆体”。有《刑法叙略》、《册府应言》、《玉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