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蒨(qiàn)裙新。
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景象清新美好。一位红裙少女翩然来到黄陵庙前的湖上。
黄陵庙:庙名,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亦称二妃庙,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湖南省湘阴县之北的洞庭湖畔。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蒨:一种红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红色。
轻舟短櫂(zhào)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她唱歌而来,驾船而去,水面还飘散着她的一串歌声。只见小船渐去渐远,直至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
短:一作“小”。櫂: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一作“楫”。唱:一作“随”。愁杀: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景象清新美好。一位红裙少女翩然来到黄陵庙前的湖上。
她唱歌而来,驾船而去,水面还飘散着她的一串歌声。只见小船渐去渐远,直至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
注释
黄陵庙:庙名,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亦称二妃庙,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湖南省湘阴县之北的洞庭湖畔。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蒨(qiàn):一种红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红色。
短:一作“小”。櫂(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一作“楫”。唱:一作“随”。
愁杀: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赏析
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娥皇、女英二妃故事并不相干。诗中描写的是一位船家姑娘,流露了诗人对她的爱悦之情。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这是黄陵女儿即将出现的具体环境。美丽的大自然仿佛正在等候以至在呼唤着一位美丽姑娘的到来。莎草碧绿,正好映衬出船家姑娘的动人形象。
“黄陵女儿蒨裙新”,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然而至,碧绿的莎草上映出了艳丽的红裙。“蒨裙”,本已够艳的了,何况又是“新”的。在莎草闪亮的绿色映衬下,不难想见这位穿着红裙的女子妩媚动人的身形体态。
“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是写女子驾船而去。而船后还飘传着她的一串歌声。诗人出神地凝望着,只见小船向着洞庭湖水面渐去渐远,直至消失。“水远山长”,形象地写出诗人目送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的情景。“水远山长”四字还像一面镜子,从对面照出了怅然迷茫、若有所失的诗人的形象。
《黄陵庙》使用了写意的白描手法。诗人完全摆脱了形似的摹拟刻画,忠实地描写了自己的感受。绿草映出的红裙留给诗人的印象最深,他对黄陵女儿的描画就只是抹上一笔鲜红的颜色,而毫不顾及穿裙女子的头脚脸面。登舟、举桨与唱歌远去最牵动诗人的情思,他就把“轻舟”、“短櫂”、歌声以及望中的远水长山,一一摄入画面。笔墨所至,无非是眼前景、心中事,不借助典故,也不求花俏,文字不矫饰,朴实传神,颇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同时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
诗的开头“黄陵庙前莎草春”,首先让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在黄陵庙前,莎草(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正悄悄地生长,春意盎然。这里,春天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象征,也是希望和生机的代名词。
接着,“黄陵女儿蒨裙新”,话锋一转,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具体的人物场景。在这美好的春光之中,一位穿着鲜艳裙子的少女正出现在画面上。这里的“蒨裙”是指颜色鲜艳、光鲜的新裙子,一般用来形容青春女子的活泼和灵动。
“轻舟短櫂唱歌去”,这句诗描绘了少女乘着轻舟,用短桨划动,边划水边欢快地唱着歌离去。轻舟短桨给人以轻盈、自由的感觉,而唱歌则增添了画面的活力和动感。少女的离去,也似乎带着一丝欢快和自由的心情,给这一幅春日景象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浪漫。
最后一句“水远山长愁杀人”,虽然少女离去,但诗人的思绪却仍留在了那片美丽的景色中。诗人用“水远山长”来形容少女离去后留下的思念。尽管分离只是短暂的,但诗人的内心却因思念变得忧郁起来,连想到水远山长的距离,都让人感到惆怅。这里的“愁杀人”表达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这种哀愁不是具体的情感,而是对美好时光流逝、对离别的深深遗憾。
整首诗通过少女的离去和诗人的思念,展现出了一种淡淡的愁绪,同时也传递出了诗人对美好自然和短暂美好的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