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赏雪的闲适画面,同时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1. 生活场景 前两句像镜头一样展开:诗人卷起帘子远眺雪山,手边摆着肥美的螃蟹("尖团"指蟹钳形状),却无心品尝。这里用"谁复问"暗示诗人完全被雪景吸引,连美食都顾不上了。
2. 雪景感悟 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写雪:飞舞的雪花埋怨春天来得太晚("嫌春晚"),而积雪压弯的竹子却提醒人们寒冬的严酷("念岁寒")。这就像在说,同一场雪,有人觉得浪漫,有人感受到压力。
3. 艺术境界 五六句很巧妙:诗人说自己的诗句像冰柱般清冷险峻("冰柱险"),而宽敞的书斋反衬得酒壶("玉壶"代指酒器)都显小了。这是在自嘲写诗太较真,反而显得喝酒的雅兴不够洒脱。
4. 人生哲思 最后借典故抒怀:知道柳絮因风起舞是常态(谢道韫咏雪名句),但为什么连广阔青天也要被白雪覆盖呢?这里用反问语气,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再广阔的天空,也逃不过被风雪侵染的命运。
全诗妙在将日常赏雪写得层次丰富:既有视觉享受(远山、飞花),又有触觉体验(岁寒、冰柱),最后上升到哲学思考。诗人用雪的不同形态,隐喻人生百态,提醒我们看待事物要多角度思考。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