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怀旧与感慨的画面,核心是借画像追忆一位已故的吴地文人(独学老人)的风采。
前两句"屈指吴中故事誇,马蹄归去侧乌纱"用生动的细节勾起回忆:诗人掰着手指数着吴地(今苏州一带)的旧事,想起老人当年骑马归来时歪戴官帽(乌纱)的潇洒姿态。"侧乌纱"这个动作既显洒脱不羁,又暗含对官场规矩的不在意,活画出人物风骨。
后两句"平原结束春风局,得意无人说杏花"转入更深层的感慨:像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那样盛大的文人雅集终会散场,春风得意的往事已成过往。最妙的是末句——当年那些共同赏杏花的知音都已不在,如今连个能一起回忆杏花之乐的人都找不到了。这里的"杏花"既是实景(王椒畦补景中可能有杏花),更象征着文人雅士曾经的诗意生活。
全诗妙在将画像的静态与记忆的动态交织,通过"马蹄""乌纱""杏花"等鲜活的意象,让一个洒脱不羁的老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而结尾的落寞感又让这幅画像超越了单纯的人物描摹,成为对逝去时代与知音难觅的深沉叹息。诗人没有直接写哀伤,但通过"无人说杏花"的细节,让遗憾之情自然流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表达的绝妙之处。
张鸿
连州桂阳人。哀帝天祐二年登进士第。因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晚年时,曾及识诗人孟宾于,约活至五代中期。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