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恶劣天气和蝗灾下的悲惨生活,控诉了官府苛捐杂税对百姓的压榨。
开篇用"浮云终日行,雨点不曾绝"描绘连绵阴雨的景象,暗示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事活动。"自从秋分来,罕得见日月"进一步强调这种恶劣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庄稼在这样潮湿的环境下都长出了芽("禾头半生耳"),更糟的是还遭遇了蝗灾("蝗齧茎梗折"),粮食收成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这样的困境,农民们最担心两件事:一是官府催缴赋税("一愁官赋急"),二是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二恐衣食缺")。最后两句"哀哉田野情,言之泪流血"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说这些话时都难过得流泪流血。
全诗语言朴实,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心理活动,真实反映了古代农民在天灾人祸下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