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乡情(一九八四年七月)

记得儿时爱野庐,西街一带棘篱疏。
杏花微雨湿春锄。
往事如烟痕不散,乡情入画笔能腴。
谁教曾读误人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长大后对"读书改变命运"的复杂感慨。

上片用三个画面勾勒出童年记忆:小时候特别喜欢乡下的老房子(野庐),西街那一带稀疏的篱笆墙,还有在杏花微雨中拿着锄头干农活的场景。"杏花微雨湿春锄"这句特别生动,把春天细雨打湿农具的细节写得很有画面感。

下片转到现在的感受:过去的事情像烟一样飘散但痕迹还在,对家乡的感情通过画画能表达得更丰富。最后突然转折——"谁教曾读误人书",用反问语气说:是谁让我读了那些改变命运的书呢?这里的"误人书"不是真的说书不好,而是带着点自嘲,暗示读书让他离开了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

全词最妙的是最后这句,表面埋怨读书,实际藏着对人生选择的复杂情绪。就像现在很多人会说"早知道不读那么多书,在家种地更快乐",其实是一种对现实压力的委婉表达。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写乡愁,却在结尾轻轻点出现代人共有的困惑,让人读完既感到温暖,又有点淡淡的惆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