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债庵

经乱移家君便去,哭君无地况凭棺⑴。
岂徒贫贱相知少,如此飘危后死难。
诗不肯存非有待,责犹未了恐难安。
小桃欲发清明近,一例风光隔世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去世朋友(债庵)的深切哀悼,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对乱世人生的感慨,以及物是人非的凄凉。

前两句写朋友在战乱中搬家离开后去世,作者连他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在他灵柩前痛哭一场了。这里透露出战乱时代人们流离失所、生死难料的悲哀。

三四句说不仅是因为贫穷导致知心朋友少,更因为在这动荡不安的世道里,活着的人反而比死去的人更艰难。这里既有对朋友早逝的痛惜,也暗含对乱世生存不易的无奈。

五六句提到朋友生前不肯留存自己的诗作(可能是谦虚或看透世事),但作者觉得朋友生前可能还有未完成的责任,死后恐怕也难以安息。这里既有对朋友品格的敬重,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叹息。

最后两句用即将开放的桃花和临近的清明节作对比:春光依旧明媚,但朋友已永远离去,从此这美好风景只能隔着生死两界来看了。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悲痛之深。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搬家、棺材、未完成的诗稿、清明时节的桃花)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普通人命运的脆弱,以及生死相隔的永恒遗憾。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活着的人更苦"的感慨,和"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