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西园(伯履)

白露下百草,玄云翳崇冈。
游子暮何之,倏若孤雁翔。
朝发长沙渚,夕息湘山阳。
飞鸣念俦侣,慷慨增悲伤。
故人怀我深,远寄金玉章。
开缄且疾读,慰此饥渴肠。
是时焞中火,朔风扫枯黄。
岁月能几何,皋兰结微霜。
静观天地间,至理何昭彰。
乾行固不息,坤应还无疆。
两曜各循环,皦皦临四方。
人道政如斯,愿君勉其常。
脂车策良马,日暮道正长。
徒仆审驱驰,前途畏榛荒。
劣质苦难任,白云怀故乡。
南山一舍隔,动若参与商。
大舶漾中流,矫首空西望。
昆弟真可人,行乐毋相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深秋时节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思念,同时通过自然景象的变迁,传递出对人生和宇宙规律的深刻感悟。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天地至理的思考。

第一部分:漂泊的孤独(前八句) 开篇用白露、枯草、阴云等意象勾勒出深秋的肃杀氛围,烘托游子如孤雁般无依无靠的心境。他清晨从长沙出发,傍晚停歇在湘山南面,日夜兼程却无人相伴,只能对着天空的飞鸟思念故友,愈发感到悲伤。这里“飞鸣念俦侣”一句尤为动人,以雁群呼朋引伴反衬人的形单影只。

第二部分:友情的慰藉(接下来六句) 转折出现在故人寄来书信(“金玉章”比喻珍贵的文字),游子迫不及待地阅读,如同久渴逢甘霖。此时屋内炉火微弱,窗外北风扫落叶,岁月流逝的紧迫感与友情的温暖形成对比。“皋兰结微霜”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易老。

第三部分:宇宙与人生的哲思(中间八句) 诗人跳出个人情绪,观察天地运行:日月交替、大地承载万物,一切都有其永恒规律(“乾行不息”指天道的运行,“坤应无疆”指大地的包容)。他由此悟出——人生也应顺应这种规律,保持坚韧前行。这段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处世哲学,鼓励友人(也是自勉)在漫长道路上稳步前进。

第四部分: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阻隔(最后八句) 情绪再度回落,诗人坦言自己像劣马难负重担,望着白云思念故乡。明明与南山仅一舍之隔,却如参商二星永不相见;大船在江心漂泊,抬头西望只有虚空。结尾强打精神,劝慰兄弟及时行乐、勿忘彼此,但“动若参与商”“矫首空西望”等句仍透露出深沉的无奈。

全诗精髓: 1. 双线交织:明线是游子的漂泊与思乡,暗线是对宇宙规律的思考,个人情感与宏大哲理自然融合。 2. 意象的力量:孤雁、枯草、霜露等营造苍凉氛围,日月、大地、江河则象征永恒,赋予诗歌厚重感。 3. 真实的人性:不掩饰脆弱(“劣质苦难任”),又在自然规律中找到力量,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读者感受到千年游子的孤独,又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共鸣——人生如逆旅,但顺应天道、珍惜情谊,便是对抗无常的最好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