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诗(并引) 谒真君殿
稽首香案下,索火续新烟。
徘徊想功行,缅尽千载前。
念昔魏晋间,士流罕身全。
高人乐遗世,学者习虚玄。
往往迷至道,琅琅漫清言。
真君当此时,岂以口吻贤。
独持济众术,敢论名后先。
阴骘竟感格,飞升遂联翩。
严严白玉京,侍从皆群仙。
旧宅入祀典,列祠更他巅。
平生岂有意,德在名自传。
浩浩一气游,萧萧诸象专。
孰能知真君,庸俗但告虔。
徘徊想功行,缅尽千载前。
念昔魏晋间,士流罕身全。
高人乐遗世,学者习虚玄。
往往迷至道,琅琅漫清言。
真君当此时,岂以口吻贤。
独持济众术,敢论名后先。
阴骘竟感格,飞升遂联翩。
严严白玉京,侍从皆群仙。
旧宅入祀典,列祠更他巅。
平生岂有意,德在名自传。
浩浩一气游,萧萧诸象专。
孰能知真君,庸俗但告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麻姑山真君殿前烧香祭拜时的感悟。全诗通过对比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真君(指道教神仙)的作为,表达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刻意追求名声"的道理。
前四句写实景:作者恭敬地上香,看着香火缭绕,开始思考真君的事迹。接着用八句描绘魏晋时代的社会现象:那时候读书人大多沉迷空谈玄学(类似现在的"键盘侠"),整天说些漂亮话却不干实事,很少有人能保全自身。
然后笔锋一转,用十句写真君的与众不同:他不参与那些虚浮的辩论,专心做实事帮助百姓。正因为真心为民,最终感动上天得以成仙。现在他的故居成了祭祀圣地,这不是他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德行自然带来的名声。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真君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超脱了世俗的形式。普通人虽然来祭拜,但未必真正理解他的境界。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与其追求虚名,不如踏实做事。真君不靠嘴皮子功夫,而是用行动赢得后世敬仰,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尤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