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道中见桑

古称桑者闲,树依五亩宅。
矧兹阻岩疆,鼠壤无间隙。
不毛偶抛荒,夫里布谁责。
王政首躬桑,雍岐有遗泽。
奈何蚕织休,颓俗尚难革。
近闻贤使君,劝种加详覈。
除害拟拔茶,兴利求衣帛。
沃若藉人工,森然疏地脉。
想见春风和,绿阴遍阡陌。
鸣鸠故故啼,桑女交催迫。
叶坠行篮轻,枝攀罗袖窄。
入簇蚕堆红,剪纸蛾飞白。
茧成大如瓮,丝牵络盈尺。
茅屋竹篱间,纬车声络绎。
窃比《葛覃》诗,浣濯服无斁。
嗟我走风尘,碌碌惭逢掖。
愿作广大裘,难集千狐腋。
何日效棉薄,经纬手亲擘。
裁法絮以仁,体和情悦怿。
共庆春台登,庶免祁寒厄。
怪他诸葛公,成都私八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村种桑养蚕的场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现实困境(开头到"颓俗尚难革")
- 诗中先写古代种桑本是悠闲事,但如今山区土地贫瘠,连荒地上都难见桑树。
- 官府虽有劝农政策("夫里布"指古代农业税),但养蚕织布的风俗已经衰落,陋习难改。

2. 理想图景("近闻贤使君"到"纬车声络绎")
- 接着描写贤能的官员推行新政:像拔除害茶一样清除弊端,鼓励种桑织布致富。
- 用生动画面展现理想中的劳动场景:春风中桑树成荫,妇女们采桑养蚕,蚕茧大如瓦罐,织机声日夜不断。这里用"桑女交催迫""罗袖窄"等细节,让画面充满生活气息。

3. 作者感慨("窃比《葛覃》诗"到最后)
- 作者自比《诗经》中描写妇女劳作的《葛覃》诗,感叹自己作为读书人却无力改变现状。
- 最后用两个典故表达矛盾心理:既想像杜甫那样"广厦庇寒士",又羡慕诸葛亮在成都拥有八百桑树的闲适。反映了知识分子既关心民生,又向往田园的复杂心态。

诗歌亮点
- 用对比手法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采桑养蚕的描写细腻生动,像"叶坠行篮轻"等句有画面感
- 结尾用典自然,不着痕迹地表达思想矛盾

全诗通过种桑养蚕这件小事,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状况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