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问台湾土风者以此答之①

瀛壖久已沾声教,耕凿共安饮食天。
渔火红摇官渡月,樵担绿破雉墙烟。
谁沉铁网将奇采,空把灵犀向海燃。
夜夜花村鸡犬散,太平时世任高眠(余美玲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在和平年代下的安宁生活,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首联写台湾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百姓安居乐业。"瀛壖"指台湾,"声教"代指中华文化,说明台湾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耕凿共安"描绘百姓辛勤劳作、生活安稳的景象。

颔联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台湾的日常:渔船灯火映红渡口的月光,樵夫挑着柴担穿过城墙边的薄烟。"红摇""绿破"用色彩对比,让画面鲜活灵动。

颈联笔锋一转,提到"铁网""灵犀"的典故:过去有人想用铁网捞取海底珍宝(暗指争夺台湾),也有人徒劳地点燃犀角寻找神秘(暗指对台湾的窥探)。但如今这些纷扰都已成过去。

尾联直接抒情:村庄夜晚宁静,鸡犬各自归巢,太平年代百姓可以安心入睡。"任高眠"三字轻松洒脱,传递出对和平生活的满足感。

全诗通过田园牧歌式的描写,展现台湾的安定祥和,暗含对中华文化凝聚力的肯定。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