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理想治理者的期待和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前两句用大禹治水和秦始皇移山的典故形成对比:大禹治水时走遍山川,因势利导完成治水大业,而秦始皇却用蛮力驱赶山石(传说他用神鞭赶山填海)。这里暗含对两种治国方式的评价——前者顺应自然、智慧务实,后者强权霸道、违背规律。
后两句提到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的故事:表面看谢安在下棋不问政事,实际上他坐镇"神头"(淝水之战前线)从容指挥,最终以少胜多。这里用谢安的典故,既暗讽当时朝中缺乏真正有能力的治国者,也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家形象——看似闲适实则运筹帷幄。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对比(正面的大禹、谢安,反面的秦始皇),不直接批评时政,却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这种用典手法既含蓄又有力,就像用历史这面镜子照见现实问题。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