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䓁慈嵩岳云青山白云图

昔游河朔还,历览河南山。
山峰峥嵘三十六,峻极中天是嵩岳。
嵩岳之高出昆崙,衡恒岱华咸归尊。
下临豫野雄地势,上应镇宿昭天文。
太室辟其东,半夜倒暾沧海日。
少室辟其西,萧晨俯挂青萝月。
风台雾阁何岧峣,翠崖月谷堪逍遥。
王子凤笙吹绝岭,焦师霓裳翻绛霄。
便欲飞车往栖息,笑倚天门观八极。
闲云来往作宾朋,彼此无心自相得。
惜哉此愿未果从,徒看云山落画中。
山青云白倏远近,似闻兰若来疏钟。
八十禅公双目烱,一瞬云山皆幻境。
不须只尺论万里,寸心要与天地并。
重曰山有岳兮岳有云,云为雨兮泽无垠,云不为雨兮舒卷向乾坤。
襌公出处亦如此,浩劫不堕名实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嵩山的雄伟地位 诗人回忆自己游历河南的经历,特别强调嵩山在五岳中的崇高地位。他用对比手法说嵩山比昆仑山还高,其他名山(衡山、恒山、泰山、华山)都比不上它。嵩山脚下是辽阔的豫州平原,山顶则仿佛能触摸星辰,突显其"顶天立地"的气势。

2. 东西二峰的奇幻美景 - 太室山(东):太阳从东海升起时,整座山像被金光泼洒,场面震撼。 - 少室山(西):清晨月亮还挂在天上,山间垂挂着青萝藤蔓,清幽如仙境。 诗人用"风台雾阁"形容山间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翠绿的山谷则是修道人逍遥自在的地方。

3. 仙人与隐士的传说 诗中提到两位传说人物: - 王子乔在山上吹笙,音乐回荡群峰。 - 焦道士穿着霓虹般的衣裳在云间起舞。 这些传说让嵩山更添神秘色彩,诗人甚至想驾着仙车去那里隐居,站在天门俯瞰世界。

4.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诗人虽然向往嵩山生活,但最终只能通过画作神游。画中的青山白云忽远忽近,配合远处寺庙的钟声,让他陷入沉思——八十岁的老僧说"云山都是幻象",暗示再美的风景也如梦幻泡影。

5. 最后的哲理升华 诗人总结: - 山和云的关系就像人生——云化为雨能滋润万物,不化雨时也能自由舒展。 - 老僧的修行态度也是如此:超脱世俗却不逃避,在虚实之间保持本心。 最后点明主旨: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精神与天地共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夸张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嵩山的磅礴(如"半夜倒暾沧海日"写日出景象)。 - 通过仙山传说与现实遗憾的对比,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结尾把云的变化比作人生选择,说明超脱与务实可以共存,充满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