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
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冈争。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
山种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广衡。
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子夏山的景色和历史,表达了对儒家先师孔子的敬仰和对教育的重视。

首先,诗人提到山因孔子而闻名,人们都仰慕这座山。这里的“先师”指的是孔子,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使得人们对他所在的子夏山充满敬意。

接着,诗人描述了魏文侯对子夏山的敬仰,他面向山门行礼,表示对孔子的敬仰。石室至今仍然朝向南方,表明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一直延续。

诗中提到的直松万林,是指子夏山上的松树,它们发出天籁之音,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长材大东资连甍,形容这些松树高大挺拔,成为建筑的重要材料。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冈争,描绘了溪水从山间流出,清澈见底,滋润着大地和人民。这里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即关爱他人,使社会和谐。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描绘了子夏山在不同时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山种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表达了对孔子智慧和思想的赞美,认为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精华,滋养着人民。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说明魏国和晋国因为重视儒家教育而国力强盛,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人。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华丽辞藻的风气,而真正的学问和品德却往往被忽视。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广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担忧,认为应该重视教育,使国家政治平衡。

最后,诗中提到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表明儒家思想并未消失,依然可以传承下去。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子夏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敬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政治的担忧。

赵瞻

(1019—1090)凤翔盩厔人,字大观。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牾论》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