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从愚庵大师陈际叔徐世臣湖干闲步
披衣揽夜色,遂适湖干趾。喧籁息近听,林峦敛遥视。
千峰寒月中,万壑疏钟里。三潭弄浮烟,因风荡为水。
浮汀渔唱人,过浦箫声起。佳游领支公,雅调及高士。
霜月满归途,宵深情未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月夜湖滨漫步场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
开篇诗人披衣出门,主动拥抱夜色,来到湖边散步。此时周围的喧闹声渐渐平息,远处的山林在月光下若隐若现。这两句通过"披衣""揽"等动作,展现了诗人主动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
中间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群山沐浴在清冷的月光中,寺庙的钟声在幽深的山谷间回荡。三潭印月的湖面飘着轻烟,被微风吹拂化作粼粼波光。这些画面动静结合,既有视觉的朦胧美,又有听觉的空灵感。
随后诗人捕捉到更生动的细节:渔舟上的歌声从浮动的沙洲传来,对岸忽然响起悠扬的箫声。这些声音元素让静谧的月夜顿时鲜活起来,也暗示着湖边不止诗人一个知音。
结尾处诗人提到同游的友人都是高雅之士,大家品味着这美好的夜晚。直到踏着满地的月光归去时,仍意犹未尽。最后"宵深情未已"五个字,道尽了文人雅士流连美景、沉醉其中的共同体验。
全诗就像一组移动的电影镜头:从出门赏景,到湖山夜色,再到偶闻乐声,最后尽兴而归。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一次普通的夜游写得情趣盎然,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澄澈空明的月光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