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老人的心境,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乱世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
前两句写老人隐居的生活状态:像水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云雾深处,像汉阴老人(典故:汉代隐士)一样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用"无机"形容老人淡泊名利、不耍心机的性格。
中间四句形成对比:一边是眼前盛开的菊花美景,一边是白发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稳的衰老形象;一边是南方战乱阻隔的忧心,一边是北方局势艰难的牵挂。老人虽然隐居,但仍心系天下安危。
最后两句点明家乡所在:在吴淞江畔,那里有猿啼和枫林。这既是对家乡风物的怀念,也暗示了隐居之地与家乡的相似,透露出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对时局的忧虑形成对比,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既想超脱尘世又难以忘怀家国的矛盾心理。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选择(菊花、白发、猿啼等)都富有感染力,能让读者感受到老人复杂的心绪。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