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táo)。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连环:一种刀。束:捆。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卷(juǎn)旗夜劫单于帐,乱斫(zhuó)胡兵缺宝刀。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劫:劫持,冲杀。斫:读,砍。缺:破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注释
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连环:一种刀。束:捆。
临洮(táo):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卷(juǎn)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
劫:劫持,冲杀。
斫:读zhuó,砍。缺:破损。
创作背景
唐王朝深受西、北少数民族特别是吐蕃君主的侵扰之苦,唐军也不时出击,攻占对方土地。公元八四六年以后,吐蕃内部分裂,接着蕃、汉两族人民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唐军也伺机进攻,收复大片土地。此诗便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当时这一时期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边塞夜袭战,用四个镜头般的画面把紧张刺激的战场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
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像特写镜头,我们看到士兵用金属腰带紧紧扎住战袍,这个细节既展现了军容严整,又暗示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需要做好万全准备。
第二句"马头冲雪度临洮"拉成全景,骑兵队伍在风雪中奔驰,马头破开纷飞的雪花,冲向临洮战场。这个画面既交代了恶劣的环境,又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的勇猛气势。
第三句"卷旗夜劫单于帐"突然转到夜间偷袭的场景。士兵们卷起军旗秘密行动,直捣匈奴首领的大帐,这个画面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凸显出战术的出其不意。
最后"乱斫胡兵缺宝刀"用震撼的细节收尾:在混战中疯狂砍杀敌人,连宝刀都砍出了缺口。这个画面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又通过"缺宝刀"这个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战士们的勇猛无敌。
全诗就像一部精彩的战争短片,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张力的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塞将士的英勇豪迈。特别是最后宝刀砍缺的细节,堪称全诗最震撼人心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