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访老友住所却未能相遇的怅惘之情,充满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清晨的石桥下溪水分流,佛寺的香台飘着晓雾,寺门紧闭只传出稀疏钟声,显得格外寂静。这里用"分水"、"掩门"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清幽隔世的氛围,暗示主人不在的冷清。
后两句抒情:诗人自比"木樨花下客"(木樨即桂花),用年年如约而至的桂花暗喻自己不改的初心。一个"又"字道出这是多年延续的习惯,而"不遇"的结局让这份执着更显落寞。最妙的是将桂花年复一年开放的自然规律,与人类情感的恒常性相互映照,让遗憾中透出温暖的坚守。
全诗通过"石桥香台"的静景与"重来不遇"的动情形成反差,在简练的二十八字中,既留下山水禅意,又饱含人间情味,让人感受到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