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纪游四首 其二

幽寻指山椒,崖倾忽如泻。
俯身视木末,悬水在足下。
冥冥岩岫中,宴坐奚为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山探险的奇妙体验,用简单生动的画面带读者身临其境。

前两句"幽寻指山椒,崖倾忽如泻"就像电影开场:诗人沿着山脊小路探索,突然眼前山崖像瀑布一样陡峭垂落,这个比喻让静止的山崖有了流动的冲击感。

中间两句"俯身视木末,悬水在足下"是绝妙的视角切换。诗人弯腰看树梢时,意外发现瀑布竟在自己脚底流动——这种颠倒的视角就像无人机航拍镜头,既表现山势险峻,又制造了"人在画中游"的奇幻感。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动景切换到静思:在幽深的山谷里,那些静坐修禅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这个突然的提问像按下暂停键,让壮观的山水瞬间有了哲学深度,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思考。

全诗就像一部迷你纪录片:有探险的刺激(陡崖)、发现的惊喜(脚底瀑布),最后升华到心灵感悟。诗人用20个字就完成了一次从视觉震撼到内心震撼的完整旅程,这正是古典诗词"以小见大"的魅力。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