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山湘漓水源歌
我昔读《水经》,曾究湘漓流。
源出始安县,阳海山之陬。
涓涓始一脉,觞泛乃为舟。
盘盓导东北,水分西岭头。
咫尺同源异千里,北曰湘水南漓水。
湘过巴丘入于江,漓至苍梧注郁止。
漓流水弱湘流强,为溯狂波筑铧觜。
刊凿灵渠万世功,谁其作者秦臣史。
渠开水似天河倾,因功谋利费经营。
续设陡门三十六,堤埒坝蓄如屯兵。
往来自此邀其惠,楚粤舟航咸利济。
人工不若天生成,安得移山重叠砌。
乾隆甲戌九月秋,上公抚字忧民忧。
羽书络绎檄余往,相度刻日工须鸠。
里粮策马走山麓,先事穷源后修筑。
兴安境尽入灵川,攀葛扪萝历幽谷。
一山突起矗大荒,石骨嶙峋百丈强。
四围无嶂亦无岫,居民指此即海阳。
山脚嵌空挂钟乳,下有清泉岩口吐。
把火直入山腹中,目击潭光彻水府。
神奸物怪不可求,阴森气逼声飕飗。
然犀我恐幽明别,邃窦岂堪人久留。
出岩丛棘钩衣裂,老树古藤悬嵽嵲。
披寻石壁获二碑,藓蚀苔侵色似铁。
摩挲漫读马陈文,字迹端遒钗脚分。
速呼童子扣墨本,天风飒飒飘秋云。
呜呼!
烟霞我固有深癖,抉秘搜奇无虚夕。
湘漓于此结奇缘,作歌记事镌诸石。
源出始安县,阳海山之陬。
涓涓始一脉,觞泛乃为舟。
盘盓导东北,水分西岭头。
咫尺同源异千里,北曰湘水南漓水。
湘过巴丘入于江,漓至苍梧注郁止。
漓流水弱湘流强,为溯狂波筑铧觜。
刊凿灵渠万世功,谁其作者秦臣史。
渠开水似天河倾,因功谋利费经营。
续设陡门三十六,堤埒坝蓄如屯兵。
往来自此邀其惠,楚粤舟航咸利济。
人工不若天生成,安得移山重叠砌。
乾隆甲戌九月秋,上公抚字忧民忧。
羽书络绎檄余往,相度刻日工须鸠。
里粮策马走山麓,先事穷源后修筑。
兴安境尽入灵川,攀葛扪萝历幽谷。
一山突起矗大荒,石骨嶙峋百丈强。
四围无嶂亦无岫,居民指此即海阳。
山脚嵌空挂钟乳,下有清泉岩口吐。
把火直入山腹中,目击潭光彻水府。
神奸物怪不可求,阴森气逼声飕飗。
然犀我恐幽明别,邃窦岂堪人久留。
出岩丛棘钩衣裂,老树古藤悬嵽嵲。
披寻石壁获二碑,藓蚀苔侵色似铁。
摩挲漫读马陈文,字迹端遒钗脚分。
速呼童子扣墨本,天风飒飒飘秋云。
呜呼!
烟霞我固有深癖,抉秘搜奇无虚夕。
湘漓于此结奇缘,作歌记事镌诸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考察湘江和漓江源头的一段经历,用游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开头部分,作者说自己以前读《水经注》时就研究过湘江和漓江的源头。这两条江都发源于广西始安县的海阳山,刚开始只是涓涓细流,后来逐渐变大可以行船。最神奇的是,两条江的源头只隔了一个山岭,却流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湘江向北流最终汇入长江,漓江向南流最终注入郁江。
接着作者感叹秦朝开凿灵渠的伟大工程。灵渠用陡门(类似水闸)控制水流,让两条不同流向的江河可以通航,造福了湖南和广西的百姓。但作者觉得人工终究比不上天然,要是能把山移来加固就更好了。
然后详细描写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历。乾隆年间,作者奉命去考察水源。他带着干粮骑马进山,攀爬藤蔓深入幽谷,终于找到了海阳山。这座山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野中,山脚下有个岩洞,里面有清泉涌出。作者举着火把进洞,看到潭水深不见底,阴森恐怖,不敢久留。
出洞后,他在布满苔藓的石壁上发现了两块古碑,上面的字迹还很清晰。他赶紧让随从拓印碑文,这时秋风吹来,更添几分苍凉。
最后作者感叹:我本来就爱探访奇山异水,这次考察湘漓源头真是难得的缘分,要把这段经历写成诗刻在石头上。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像讲故事一样生动,从书本知识到实地考察,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探险"。 2. 既有科学考察的严谨(记录地理位置、水系分布),又有诗人的浪漫想象(把山洞描写得像龙宫)。 3. 通过古今对比(秦朝工程与当下考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佩。 4. 语言朴实但画面感强,比如"攀葛扪萝"写攀爬的艰难,"阴森气逼声飕飗"写山洞的恐怖,读起来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