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老妇行
溪头老妇哭黄昏,哭声凄楚不忍闻。生遭乱离尽哀怨,何为汝独啼酸辛。
自言家住城南窟,有儿壮年夫白发。延庆寺前租荒园,年年卖菜为生活。
城头解甲纷逃军,仓黄莽窜惊四邻。我亦刮钱贳驰马,一家数口依昏姻。
入山惊定愁无奈,出门携得斗升在。来时雨余园菜肥,商量挑向隩中卖。
父子相将入城去,此时消息只如故。谁知一夜飞风来,红巾遍满西南路。
邻舍有人逃出城,眼见父子驱为兵。裹头白布赤双脚,长发健儿鞭之行。
悲来不敢啼,入屋避人私向溪头哭。悔恨当时不少留,相对饥死意亦足。
昨日万人出城分西东,逼迫俘囚为先锋。闻道此去战诸暨,顾他父子辛苦犹城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老妇人的哭诉,展现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通过几个揪心的画面,让我们看到战争如何摧毁一个卖菜为生的家庭。
开篇镜头对准黄昏溪边,老妇人的哭声撕心裂肺。她家本是城南普通菜农,丈夫白发苍苍,儿子正当壮年,靠着租种延庆寺前的菜园过活。这个细节很重要——说明这家人勤勤恳恳,只想靠双手吃饭。
突然画风骤变,逃兵像蝗虫过境般涌来。老妇人凑钱租马逃难时,还惦记着雨后菜园里的好收成,打算挑到山里卖。这个细节特别扎心:即便在逃命时,穷人想的还是如何靠劳动活下去。
最残忍的转折来了。父子俩进城卖菜,正赶上起义军(红巾军)攻城,被强征入伍。诗中"裹头白布赤双脚"的造型描写,与"长发健儿鞭之行"的暴力场景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所谓"士兵",不过是和菜农父子一样的可怜人。
结尾处老妇人躲在屋里偷哭的场景最令人心碎。她后悔当初没让家人饿死在一起,至少能留个全尸。最后听说俘虏被押去当先锋打仗,更凸显战争的荒谬——穷人被迫互相残杀,而真正的苦难永远留在城中。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它不写将军英雄,只记录被战火碾碎的小人物;不渲染血腥战场,却用菜篮、雨后的菜园、租马的铜钱这些生活细节,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和平的可贵。老妇人每声哭泣都在质问:普通人只想种菜吃饭,凭什么要遭这份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