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咏史十三首 其十

潼关不守竟仓皇,遗恨中涓促丧亡。
骁贼直闻趋洛下,行营又见溃河阳。
将军力战捐躯脰,竖子迎降类犬羊。
从此三关似刳竹,谁人决策守金汤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诗人在回顾历史时所作,通过描绘潼关失守的情景和对将领英勇牺牲的哀悼,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诗中“潼关不守竟仓皇”,指的是潼关失守后,朝廷军队陷入混乱,无法有效抵抗敌军。这里的“竟”字,可以理解为最终、终究的意思,反映出潼关失守的严重后果。

接下来的两句“遗恨中涓促丧亡”,则进一步描绘了潼关失守后的悲惨局面。这里的“中涓”可能是指宦官或小官,他们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导致国家灭亡,这种讽刺意味浓厚。

第三句“骁贼直闻趋洛下”,描述了敌军直接向洛阳进发的情况,表明潼关失守后,敌军迅速占领了洛阳,形势危急。

第四句“行营又见溃河阳”,则是说在洛阳附近,明军的军队也遭遇了失败,被敌军击败。这里的“河阳”可能是一个地名,但具体指代不明。

第五句“将军力战捐躯脰”,是对前线将领的赞美,他们英勇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里用“捐躯”一词,强调了将领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第六句“竖子迎降类犬羊”,则是对那些投降敌人的人进行讽刺,认为他们像狗一样卑躬屈膝地迎接敌人。这里的“竖子”和“犬羊”都是贬义词,用来表达对这些人的鄙视。

最后一句“从此三关似刳竹,谁人决策守金汤”,则是对未来的担忧。这里的“三关”可能是指潼关、洛阳等地,而“刳竹”则是一种比喻,形容这些地方如同被掏空的竹子一样,没有防御能力。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潼关失守,洛阳也被攻破,三关都处于危险之中,没有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来保卫国家的安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失守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将领英勇牺牲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状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