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阳春曲
为口莫学阮嗣宗,不言是非非至公。为手须似朱云辈,
折槛英风至今在。男儿结发事君亲,须斅前贤多慷慨。
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
尽向天上仙宫闲处坐,何不却辞上帝下下土,
忍见苍生苦苦苦。
折槛英风至今在。男儿结发事君亲,须斅前贤多慷慨。
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
尽向天上仙宫闲处坐,何不却辞上帝下下土,
忍见苍生苦苦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讽刺了那些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官员,同时歌颂了敢于为民请命的忠臣。全诗核心思想是:真正的男子汉应当学习历史上的贤臣,勇敢担当,而不是像神仙一样高高在上,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
前四句用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 - 阮籍(阮嗣宗)是魏晋时期的名士,整天喝酒装疯躲避是非,诗人说"别学他当哑巴,不说话不等于公正"。 - 朱云是汉代直臣,曾为弹劾奸臣差点被皇帝处死,连宫殿栏杆都折断了。诗人说"要学就学这种硬骨头,他的气节至今令人敬佩"。
中间四句点明主旨: - 大丈夫成家立业后,就该像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名臣)、姚崇、宋璟(唐玄宗贤相)这些前辈一样慷慨报国。 - 讽刺现在这些官员都像神仙一样在天宫享清福。
最后三句发出灵魂拷问: - 你们这些"神仙官"为什么不辞掉天庭职位回到人间? - 怎么忍心看着老百姓在下面受尽苦难?连用三个"苦"字,强调百姓水深火热的处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神仙比喻官僚,形象揭露官场脱离群众的现象 2. 通过历史对比,树立了忠臣与庸官的鲜明形象 3. 结尾三问如当头棒喝,体现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4. 语言直白有力,"忍见苍生苦苦苦"的重复使用,让情感冲击力倍增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