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
前两句写朋友邀请自己登高赋诗,带出了整首诗的背景。中间四句是情感的核心:诗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双鬓渐白,而朋友的佳作却越发精彩。他站在高处眺望,觉得眼前壮丽的江山仿佛与时代脱节,连六朝文人的风雅传统都显得渺小了——这里用"六朝卑"的夸张手法,突出眼前景色的震撼力。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两人对饮时的沉默。表面是劝酒,实则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这样的胸怀,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诗人通过"劝不饮"的矛盾举动,巧妙传达了文人心中那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
全诗以"登高"为线索,将人生感慨、文学抱负、知音难寻这些主题自然串联,最后落在酒杯前的沉默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明站在壮阔风景前,却感到无人理解"的现代式孤独,这种情感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