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对联是一位古代官员在考场写下的自勉之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上联讲的是寒窗苦读的艰辛——"三条官烛"代表熬夜备考,在考场(棘闱)奋斗二十年。他说如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就辜负了这辈子,这个誓言就像江水一样坚定不可违背。
下联说的是功成名就的感悟——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儒冠),两代人都在翰林院(玉署)获得荣耀。但只有真正用真才实学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这次来考试才算是真正看透了人生真谛(庐山比喻事情本质)。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对比:一是物质追求(温饱)和精神追求(文章报国)的对比,二是表面风光(玉署光荣)和内在价值(识庐山)的对比。作者用"江水""庐山"这样的大自然意象,让严肃的考场誓言变得气势磅礴。本质上是在说:读书做官不是为了混饭吃,而是要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