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蒙君礼元帅,并书蒙泉二大字以贻之
清泉出深山,初若甚蒙昧。昼夜不住流,日积渐充大。
滔滔忽成川,滚滚直到海。非比沟浍盈,其涸可立待。
一朝随苍龙,化作霖雨霈。万物俱沾濡,初不分内外。
赋诗重期君,奇勋著昭代。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清泉的成长比喻人才的成长过程,传递了"厚积薄发"的人生智慧。
前四句像讲故事一样描述:清泉刚出深山时很细小(就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日夜不停流淌(持续努力),逐渐变成大河。这里用"蒙昧"形容泉水初现时的弱小状态,很形象。
中间六句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河流能奔涌到海(成就大事业),而雨后水沟很快会干涸(比喻急功近利难成大事)。最精彩的是"化作霖雨霈"的想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像乘龙飞天的雨神,能普降甘霖造福万物(比喻人才最终回馈社会)。
最后两句直接点题:期待对方(蒙君礼元帅)像这泉水一样,在新时代建立功勋。全诗把人生奋斗的三个阶段(积累、成长、奉献)通过泉水意象完美展现,既有画面感又充满激励力量。
最打动人的是"万物俱沾濡"这句,体现了成功者应有的胸怀——就像春雨不会挑选滋润的对象,真正的成就是要惠及所有人的。这种超越个人成就的境界,在今天依然有深刻启示。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