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陈鸣野社友

十年赤县频为吏,一疏中朝便落官。劳寄音书知梦在,细筹世路念归难。

马蹄最识边沙苦,雁影犹惊塞月寒。词客幸能怜旅况,玉门应为赋生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官场失意的文人写给朋友的信,字里行间透着十年仕途的辛酸和对归乡的渴望。

前两句直接点明经历:在京城当官十年,却因为一封奏折就被罢免。这里的"一疏中朝便落官"特别生动,让人看到古代官场的残酷——可能因为一句话就丢了乌纱帽。

中间四句用三个对比写出矛盾心理:朋友来信让他感到温暖("知梦在"),但现实是回家太难;马蹄熟悉边塞的艰苦,但大雁的影子还是会害怕寒冷的边关月色。这些画面既写实又象征,马蹄代表他习惯漂泊,雁影暗示他内心依然脆弱。

最后两句是对朋友的感谢:幸好有你这样的知音理解我的处境,希望你能写诗祝我像汉代班超那样平安归来。"玉门生还"的典故用得巧妙,既符合边塞场景,又暗含脱离苦境的期盼。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习惯苦难却依然害怕苦难"的真实感。作者没有刻意卖惨,而是通过马蹄、雁影这些日常景物,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边关官吏的孤独与坚韧。最后对朋友的托付,更让整首诗在苍凉中透出温暖的亮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