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昙秀

三年避地少经过,十日论诗喜琢磨。
自欲灰心老南岳,犹能茧足慰东坡。
来时野寺无鱼鼓,去后闲门有雀罗。
从此期师真似月,断云时复挂星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一位叫昙秀的僧人的赠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前四句写两人的交情:苏轼说自己这些年四处漂泊很少与人深交,但和昙秀却能一连十天讨论诗歌、切磋学问,感到十分投缘。昙秀本想在衡山隐居终老("灰心"指看破红尘),却为了安慰贬谪中的苏轼("东坡"是苏轼自称)不辞辛劳前来相见("茧足"指走得脚底起茧)。

中间两句用对比手法写人情冷暖:昙秀来时寺庙冷清("无鱼鼓"指没有诵经声),离开后苏轼的门庭更显寂寥("雀罗"用典形容门可罗雀的冷落)。最后两句将昙秀比作高悬夜空的明月,说即使今后相隔天涯,两人的情谊也会像断云偶尔划过星河那样,保持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全诗妙在将僧人清寂的形象与真挚友情结合,用"野寺无鱼鼓""闲门有雀罗"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衬托出患难中惺惺相惜的珍贵。最后用"云月相望"的比喻,既符合僧人超脱的形象,又传递出超越距离的牵挂,展现出苏轼在逆境中依然旷达的胸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