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里

七岁窜遐荒,玉门幸生入。
久霾沙碛场,形骸空骨立。
到门人不识,亲戚尽垂泣。
相对疑梦中,无语声鸣唈。
惊魂滞天外,恍惚招未集。
久客乍还家,反觉非所习。
触物增感端,百忧纷相袭。
往事何足陈,伤心悔无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离家多年的人终于回到故乡的复杂心情,读起来像一部浓缩的微型电影:

开篇就抛出一个震撼画面:七岁就被迫流亡到荒凉边塞("遐荒"指遥远荒芜之地),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已是奇迹。在沙漠戈壁的长期生活("沙碛场")让他瘦得只剩骨架,可见流亡生活的艰辛。

回到家的场景令人心酸:亲人认不出这个骨瘦如柴的游子,大家相对哭泣,恍惚得像在做梦。这里用"惊魂滞天外"的比喻,说他的魂好像还飘在外面没回来,生动表现了长期漂泊后的精神恍惚。

最打动人心的反转出现了:本以为回家会感到亲切,结果反而觉得陌生("反觉非所习")。就像现代人久别故乡后,发现熟悉的街道变了样那种失落感。看到旧物就勾起伤心事,各种忧愁涌上心头。

结尾的感悟特别真实:过去的事不想再提,但后悔已经来不及。这种"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任何经历过长期漂泊的人都会共鸣。全诗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辞藻,却用"形骸空骨立""相对疑梦中"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乱时代小人物的悲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