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独特景致和神秘氛围,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一座与世隔绝却又充满生机的禅意世界。
前两句像电影镜头般展开:江浪翻涌中浮现出两座佛塔,塔影与岸边的树影交错,一高一低随波晃动。这里用"浮"字让塔仿佛有了生命力,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充满韵律美。
中间四句通过三组矛盾制造戏剧性:明明叫"山"却四面环水,寺庙没有陆路可通,反而成了船只往来的交通枢纽;岩石山峰隔断了水路,但寺里的古井却天然连通着地下泉眼。这种矛盾感既突出了金山寺"水中山"的奇特地形,又暗含禅宗"看似隔绝实则相通"的哲理。
最后两句突然引入神话传说:听说有老龙盘踞在附近洞穴,每当它活动时,连修行多年的高僧都会被惊动。这个细节让整首诗从写景升华到写"境",龙的出现既增添了神秘色彩,又用"惊起定僧"的反差,巧妙表现了连得道高僧都难以完全平静的修行真谛。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水墨画,通过水与山、静与动、俗世与禅境的交织,让读者既看到奇特的自然景观,又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禅意。特别是最后关于龙的传说,就像画龙点睛,给整幅山水注入了灵动的生命力。
翁逢龙
翁逢龙,生卒年待考,南宋诗人,字石龟,四明 (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通判平江府,知建昌府(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二)。事见《吴都文粹》续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