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灯婢(古代举灯的侍女)为切入点,用浅白的语言道出了繁华易逝的深刻主题。
前两句描绘灯婢每晚举灯侍奉的日常场景,"风流看尽"四字暗藏玄机——她站在绣帐前,亲眼见证过无数权贵的奢靡生活,却始终是个沉默的旁观者。这里的"风流"既指风雅之事,也暗含讽刺意味,暗示那些表面风光终将消散。
后两句笔锋突转,用"野草荒田"与前半段的华美场景形成强烈对比。诗人说这些盛况终将变成荒芜,就像被野草覆盖的田地,而灯婢的故事更不会像汉代伶玄写《飞燕外传》那样被人记载。最后特意纠正"伶玄"的笔误,看似闲笔,实则强调历史记载的选择性——连名字都会被记错的小人物,注定被历史遗忘。
全诗妙在通过小人物的视角看大时代,就像用一盏油灯照亮了整个盛唐的缩影。灯婢既是侍者,也是见证者,更是隐喻——所有繁华终将如灯火熄灭,而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不被记录的平凡人生里。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