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感怀

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直接点出主题:诗人已经在外漂泊了很远的路程,西风吹得他两鬓都沾满了尘土。这里用具体的数字"三千里"和形象的"两鬓尘"让读者感受到游子长途跋涉的艰辛。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吴起为了功名不奔母丧,苏秦四处游说各国。诗人说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在外奔波,但并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贪名"),也不是为了谈论国家大事("说国")。接着解释自己漂泊在外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喝酒("非耽酒"),也不是因为想念家乡的美食("岂为莼")。这里用否定句强调自己漂泊的无奈。

最后两句"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是全诗最动人的部分。诗人望着月亮,感叹今晚的月光只能照在他这个异乡人身上。一个"独"字写出了游子的孤独,而"可怜"二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同情。月亮在这里既是思乡的象征,也反衬出游子的孤寂。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历史典故的运用,生动地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愁绪和人生在外的无奈。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孤独感却格外打动人心。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