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里燕子的生活场景,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感慨。
春天来了,燕子们又成双成对地归来。诗中提到,燕子们在花期里陪伴着孤独的人,它们时而飞过珠帘,时而低低地掠过画梁。但诗人注意到,画梁上的帷幔已经被卷起,床上空无一人,只有燕子的巢落在地上。
诗人在这里通过燕子的飞舞和巢的出现,表达了对伴侣或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舞、筑巢,而与之相对,画梁的帷幔被卷起,床上空无一人,这种对比让诗人感到孤独和失落。诗人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因为他周围没有能够呼应这种美好景象的人,燕子的双飞双宿让他更加怀念与他共度时光的人。
最后一句“谁能长对此,双去复双栖。”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长久地看着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与心爱的人共度美好时光?这种情感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燕子的双飞双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思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景物的美妙结合。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