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十五首 其十五

写秋光难寻匹练,湿银犹被轻盖。
不放楼台浸空阔,换了荷花世界。
烟水碍、待剪出,鸥波那有并刀快。
黏天无赖,怕铺满明河,误他乌鹊,接翅碧云外。
遮掩处,牵惹荇钗菱带。
凌波袜子偷晒。
镜里山痕无一点,谁见秋娘眉黛。
漂泊债,有荡子,离妻种种伤心在。
许多机械,算蛟落寒罾,蟹迷新簖,更比网罗坏。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水乡的画卷,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织。

上片写秋日湖光。开篇用"匹练"形容水面,说秋光像湿漉漉的银纱被轻轻覆盖。荷花凋谢后的水面空阔,却"不放"(不让)楼台的倒影浸入,仿佛刻意要保留这份空旷。想剪开水面让鸥鸟飞翔,却没有剪刀那么利落。水面一直延伸到天边,担心铺满银河会耽误鹊桥相会——这里暗用牛郎织女典故,给秋景添了分惆怅。

下片转入人情。水草像女子的首饰衣带般摇曳,倒影中却看不见山影眉黛(暗喻容颜老去)。"漂泊债"三字点题,带出离人愁绪:有流浪在外的游子,有独守空房的妻子,都是伤心人。最后用渔具作比:蛟龙落入渔网,螃蟹迷路在新设的竹栅里,说这些渔具比真正的罗网更伤人——暗喻漂泊者处处碰壁的困境。

全词妙在将秋景与愁思浑然交融:水面像银纱却"湿漉",荷花谢后世界空旷,这些景物描写都透着凉意;而鹊桥受阻、容颜难觅、渔具伤人等意象,又自然引出离愁。最精彩的是把渔具比作"更坏的网罗",将漂泊者的无助感写得新颖深刻。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