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台
朝游石城山,日暮不肯回。
连峰西北倾,迤逦苍屏开。
扪崖历壑千万转,绝顶更上清凉台。
清凉台高不知数,千里山川莽回互。
岷江东去走滔滔,微茫似可投鞭渡。
凉飙玉露暑不侵,南唐遗构山之阴。
即今颓垣古础竟安在,但见野花纤草历乱愁人心。
君不见澄心堂净居室,冬无凄风夏无日。
一朝白甲摧如山,降王只办随身膝。
此地亭台何壮哉,钩栏屈戌俱蒿莱。
不须苦作雍门思,且尽一杯归去来。
连峰西北倾,迤逦苍屏开。
扪崖历壑千万转,绝顶更上清凉台。
清凉台高不知数,千里山川莽回互。
岷江东去走滔滔,微茫似可投鞭渡。
凉飙玉露暑不侵,南唐遗构山之阴。
即今颓垣古础竟安在,但见野花纤草历乱愁人心。
君不见澄心堂净居室,冬无凄风夏无日。
一朝白甲摧如山,降王只办随身膝。
此地亭台何壮哉,钩栏屈戌俱蒿莱。
不须苦作雍门思,且尽一杯归去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清凉台的所见所感,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千里山川莽回互")写登山过程。作者清晨出发,直到傍晚仍不愿离开,生动展现了对山景的迷恋。用"连峰西北倾"形容山势连绵,登上绝顶后视野豁然开朗,千里山河尽收眼底。这里用夸张手法("不知数")突出清凉台之高。
第二部分("岷江东去"到"微茫似可投鞭渡")写远眺之景。岷江奔腾东流,水面宽阔到似乎能用马鞭渡江,这个夸张的比喻既写出江面浩渺,又暗含历史变迁如江水般不可阻挡。
第三部分(剩余部分)是历史感慨。先写南唐遗迹的荒凉("颓垣古础""野花纤草"),与昔日繁华形成对比。通过"澄心堂""净居室"等具体建筑,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却难逃亡国命运。"白甲"指军队,"降王"指南唐后主李煜,最终只落得孤身投降的下场。结尾劝人不必过分感伤历史,不如饮酒自适,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全诗艺术特色:
1. 空间感强烈:从登山过程到山顶远眺,再到历史联想,层层推进
2. 对比鲜明:壮丽山河与残垣断壁对比,历史兴衰感更强烈
3. 语言生动:如"投鞭渡"的夸张,"钩栏屈戌俱蒿莱"的形象描写
4. 哲理深刻:通过具体景物引发对历史规律的思考,最后回归现实生活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和人生感悟完美融合,让读者在欣赏山水之余,也能思考历史与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