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熯塘村

尽日绕冈岭,孤征凌险巇。
春风处处豪,游子行安之。
过午或未饭,人烟信遐稀。
暮投熯塘村,正见牛羊归。
黯黯乱山腹,茅庐压笆篱。
阳光向馀霞,畏虎先掩扉。
系马就屋尾,解冠挂门眉。
怡声问前程,乞火照寝衣。
夜半雨忽恶,长雷撼坤维。
奴仆亦睡觉,雨泻百箭驰。
草草卷席避,倚墙愿⑴晨鸡。
故园岂无情,一梦不可期。
我有三亩宅,比邻勇锄犁。
何曾问三旌,自足了四时。
不肯卧寂寂,亦来走栖栖。
幸无王事驱,或是奇鬼欺。
咄咄复咄咄,生平笑狂痴。
明朝遇清溪,莫洗脚上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荒僻山村投宿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开头四句写游子整日翻山越岭的孤独旅程。春风虽猛烈("豪"),但漂泊的人却无处可去("行安之"),暗示漂泊的无奈。接着四句用具体细节展现荒凉:过了中午还没饭吃,人烟稀少,傍晚才找到熯塘村,正好看见牧归的牛羊,画面感极强。

中间部分描写投宿场景:昏暗的山坳里,茅草屋围着竹篱笆。夕阳余晖中,村民因怕老虎早早关门。游子拴马、摘帽的动作,轻声问路、借火照明等细节,都生动呈现了陌生环境中的小心翼翼。

夜半突降暴雨的描写最精彩:雷声震动大地,雨箭般倾泻,众人仓皇卷席避雨,靠着墙盼天亮。这里用"百箭驰"形容暴雨,用"撼坤维"形容雷声,夸张却贴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十二句是游子的内心独白。他想到家乡的三亩地和勤劳的邻居,感叹简单生活就能满足("自足了四时")。明明可以安闲度日,却偏要奔波劳碌("走栖栖"),自嘲可能是被"奇鬼"迷惑了。结尾的"咄咄"是叹息声,"笑狂痴"是自嘲,而"莫洗脚上泥"的奇特嘱咐,暗示还要继续踏上泥泞的旅途。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牛羊归"反衬游子无家可归;二是暴雨夜与温暖家园的对比;三是结尾的自嘲式幽默。诗人没有直接说漂泊多苦,但通过借火、躲雨等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旅人的艰辛,以及平凡生活的可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