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避暑的场景,通过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宁静淡泊的心境。
前两句"修竹萧萧三两竿,公馀时得静中看"写的是诗人在工作之余,静静观赏几竿修竹的场景。"萧萧"形容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三两竿"说明竹子不多,但足以营造清幽氛围。这里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不需要繁华热闹,几根竹子就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平静。
后两句"何须更避人间暑,满腹冰霜六月寒"是诗的精华。诗人说不需要刻意躲避炎热,因为内心已经像装满冰霜一样凉爽。这里的"冰霜"不是真的寒冷,而是比喻内心清净无欲的状态。诗人用六月酷暑反衬内心的清凉,说明真正能让人摆脱烦躁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平和的心态。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活中常见的小景(竹子)传递深刻哲理
2. 将物理温度(炎热)与心理感受(清凉)巧妙对比
3. 告诉读者:心灵的宁静才是最好的避暑良方
4. 语言如竹子般清瘦有力,没有华丽辞藻却意境深远
它启示我们:在忙碌生活中,要学会像诗人一样,在简单事物中找到安宁,培养"心静自然凉"的生活智慧。
赵廱
赵廱,字和仲,号竹潭,太原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宋诗纪事小传补正》)。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二十六年,监车辂院,累迁宗正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肇庆府(《广东通志》卷二一○)。今录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