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皇帝出游、僧人陪同赏春的和谐画面,充满禅意与生活气息。
前两句点明背景:正值美好春天,适合外出游玩,而寺庙的大门也敞开着(不掩关),暗示僧人与世俗的融合。接着写皇帝(宸游)走出宫门(双阙外),僧人引路穿梭在百花丛中,展现出一幅尊贵与自然交融的画面。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勾勒出游场景:大路上车马喧嚣,热闹非凡;远处山峦却笼罩在宁静的烟云中。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暗喻世俗繁华与禅意空灵的共存。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僧人既看透世间空相(观空),又体察人间百态(观俗),而皇帝(皇鉴)的视角正介于这两者之间,享受着难得的闲适。这种"既出世又入世"的境界,正是全诗最妙的禅意所在。
全诗语言清新,通过春日游玩的寻常场景,巧妙传达了"在繁华中见宁静,在世俗中悟禅机"的深意,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而不离世的生活智慧。
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赵构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赐名赵构,封蜀国公,历任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不久晋封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