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小集、律髓作知)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小集、律髓作家)望岁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全诗用日常语言描绘了一场及时雨带来的生机,情感真挚动人。

开篇"一夕骄阳转作霖"用天气突变比喻生活转机,酷暑突然变成连绵雨,衣服被雨气浸湿的凉意让人神清气爽。这里没有文人常用的典故,就是直白地说"衣服被雨润湿了",反而显得特别真实。

三四句用对比手法:普通人愁房子漏雨,但诗人更高兴溪水涨满。这种"反着说"的写法,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视角——他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庄稼胜过关心自己。

五六句展开想象:雨后的稻花一定更美,夜雨打在梧桐叶上的声音最动听。这里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金黄的稻田,听到清脆的雨声,感受到大地复苏的生机。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诗人说自己没田地都这么高兴,何况那些眼巴巴盼收成的农民呢?这种"推己及人"的写法,让喜悦之情有了更深刻的意义——不仅是为自然现象高兴,更是为老百姓的生计高兴。

全诗没有用华丽辞藻,就像在聊天一样自然。但恰恰是这种朴实,让我们看到一个接地气的诗人形象:他睡梦中被雨惊醒,衣服被打湿也不恼,反而为农民感到由衷欣喜。这种将心比心的情怀,比任何修辞技巧都更有力量。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