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富贵人家举办的春日音乐会,通过生动的感官描写,展现了歌声的魅力和听者的沉醉。
前两句点明场景:在长安城富贵人家的春日宴席上,正上演着精彩的弦乐表演。"好事家"指喜欢热闹娱乐的富贵人家。三四句用通感手法写歌声的穿透力——歌声仿佛能震动树木,让人联想到歌者如花的美貌,听觉与视觉感受相互交融。
五六句巧妙描写歌声的飘忽:在安静的庭院里,歌声忽近忽远,风停时仿佛就在耳边,风起时又飘向远方。最后两句聚焦听者反应:歌声从华丽的楼阁飘来("缥缈"体现若隐若现),让戴着乌纱帽的宾客们不自觉地侧耳倾听,帽子都歪了也不自知,可见歌声多么令人陶醉。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先全景展示音乐会场景,然后特写歌声的魔力,最后捕捉听众入迷的细节。通过"振木""面如花"的联想、"来疑近""转赊"的飘忽感,以及"侧乌纱"的生动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场音乐盛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