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陶渊明回应朋友刘柴桑的邀请时写的,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矛盾心情和人生感悟。

开头他说:你早就邀请我去山林隐居,我为什么犹豫不决呢?其实只是因为舍不得亲人老友,不忍心独自离群索居。这里能看到陶渊明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不是不想隐居,而是放不下人际关系。

接着描写隐居生活:遇到好天气就拄拐杖回西边的草庐,路上荒凉少见行人,到处是废弃的房屋。但自己的茅屋已修葺好,新开垦的田地也该耕种了。春风带着寒意,春酒可以缓解饥饿疲劳。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清贫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最有意思的是"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这句,意思是虽然女儿不如儿子(反映当时的社会观念),但有总比没有强,能带来安慰。这种带着无奈又知足的心态特别真实。

最后他感慨:世间的忙碌纷扰,随着岁月流逝自然就淡了。种地织布够吃穿就行,还要追求什么呢?百年之后,身体名声都会消失。这里表达了陶渊明典型的生活哲学——看淡名利,满足基本需求,超脱世俗牵绊。

全诗就像朋友间的家常话,没有华丽辞藻,但把隐居的利弊、生活的真谛说得透彻。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真实感:既向往自由又割舍不下亲情,在清贫中找乐趣,对命运既接受又不完全妥协。这种贴近普通人心理的描写,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