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樵者歌为湖广佥事王子正赋

福州城里三山好,闻尔采樵曾结庐。
每叹为官出山早,何如习隐在山居。
山中乔木凌霜雪,清庙明堂嗟未得。
岂无松柏成栋梁,亦有椅桐中琴瑟。
我修我斧持我斨,清晓出门行路长。
初涉寒流度前涧,更攀危石上高岗。
岗头遥望扶桑日,海底红轮涌波碧。
照耀青天绝片云,奔崖翠壁光相射。
黄鹂谷口鸣嘤嘤,白石峰阴同坐行。
辛苦不辞长食力,幽栖已惯岂逃名。
大材当为时爱惜,朽朴由来足薪积。
许许宁知歌自悲,丁丁远听声何急。
日斜樵伴邀同归,万壑千岩行者稀。
薄霭馀霏昏竹径,斜阳返照入荆扉。
当时自分贫亦足,与世相违谢荣辱。
玉局时来石上看,青编夜照薪馀读。
明时搜士遍丘园,束帛徵求忽到门。
金马玉堂亲召见,绣衣铁钺远旬宣。
山中白云随共住,甚欲还山不能去。
芳草应迷行径踪,绿萝长覆栖閒处。
吁嗟穷达在人生,俛仰兴怀感慨并。
傅说旁求从版筑,阿衡聘起自躬耕。
古来出处有如此,岂但于今应时起。
报效垂休竹帛间,还归重卧云萝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从樵夫变成官员的传奇人生,通过对比山中自由与官场束缚,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人生选择的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樵夫生活(开头到"青编夜照薪馀读")
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樵夫日常:清晨带着斧头上山,趟过溪流、攀爬岩石,看日出东方、听黄鹂鸣叫。虽然辛苦但自在满足,晚上还能借着柴火余光读书。诗人特别强调这种生活虽然清贫,但远离名利纷争,充满诗意。

2. 人生转折("明时搜士遍丘园"到"甚欲还山不能去")
突然的机遇改变命运:朝廷广纳贤才,樵夫被征召入朝,穿着官服远赴他乡。虽然身居高位,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山中的白云芳草,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微妙不适。

3. 哲理思考(最后八句)
通过傅说(商朝贤相,曾筑墙为生)、阿衡(伊尹,曾耕于莘野)等历史典故,说明人生际遇无常,但无论做官还是归隐,重要的是保持本心。最后点明理想状态:建功立业后,终要回到云萝深处的家园。

核心魅力在于:
- 用"红轮涌波碧""翠壁光相射"等鲜活动感的自然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通过"黄鹂鸣叫""斜阳返照"等生活细节,传递出质朴生活的美好
- "甚欲还山不能去"道出现代人共同的困境:在现实责任与内心向往间挣扎
- 结尾给出豁达答案:人生可以既有作为,又保留精神家园

这首诗像一幅"古代职场人的心灵地图",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共鸣——我们都在寻找忙碌生活中那片可以"重卧云萝"的精神自留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