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萤火诗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⑴。

译文及注释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然:同“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注释
然:同“燃”。

赏析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火”字,多角度再现萤火虫的形象特征,四句诗,就是萤火形象的四次“造型”:“着人疑不热”,从人的感觉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可附在人体,人会惊奇──有火怎么不放热,突出了其放光而不发热的特点。“集草讶无烟”,从其栖息处所写。萤火从腐草中产卵繁殖,故古人误以为萤乃腐草所化。《礼记?月令》云:“腐草为萤”。古代不少咏萤诗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如沈旋说萤火是“火中变腐草”,刘禹锡也说“陈根腐叶秋萤光”。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其喜欢草堆中栖息却是事实。草堆上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第二句诗,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萤火虫发出萤光、不热不燃的特点,又使读者知道了萤的一些生活习性。“到来灯下暗”,写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从对比的角度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火虫的微弱特点,用了比较衬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火呢,它的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闪烁……诗人就是这样,怀着对萤火虫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进行细致入微、多侧面的观察,从而将其形态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种造型推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也顿生怜爱之情。

用铺陈的手法,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表现了一个皇帝闲暇时的专心致志、细致入微,由于多侧面描绘,形象完整,也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对写作对象细细观察的写作态度,用墨如泼、多方勾勒的写作技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萧绎居位显赫,养尊处优,自然无需“忧谗畏讥”,对自然的观察描绘虽能穷形尽相,但要他涌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这很难做到,所以他笔下的萤火虽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赏玩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萤火虫的奇妙景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诗的第一句“着人疑不热”,意思是说,萤火虫发出的光虽然明亮,但并不像火那样让人感到热。这里诗人用“疑不热”来形容萤火虫的光,既表现了萤火虫光的柔和,又突出了它与众不同的特性。

接着,“集草讶无烟”,萤火虫聚集在草丛中,却让人惊讶地发现它们并没有冒烟。这里的“讶”字,表达了诗人对萤火虫自然现象的惊奇和赞叹。

第三句“到来灯下暗”,描绘了当萤火虫靠近灯光时,灯光反而显得暗淡了。这是因为萤火虫的光是如此明亮,以至于灯光在它面前显得不那么耀眼。

最后一句“翻往雨中然”,意思是说,萤火虫在雨中反而更加明亮。这里的“然”字,形容了萤火虫在雨中的光更加灿烂,仿佛在雨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萤火虫在不同环境下的光亮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诗中既有对萤火虫独特魅力的赞美,也有对自然规律的赞叹。这样的诗歌,既富有诗意,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