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边的孤寂画面,传递出深沉的思乡与孤独之情。
前两句"巫峡江陵一水分,猿声雨岸夜成群"勾勒出长江巫峡段的夜景:江水将两岸分隔,雨夜中猿猴的啼叫声此起彼伏。这里的"夜成群"既写猿声密集,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在夜色中被放大。
后两句"遥知月下孤臣泪,才过三声不可闻"是情感升华。诗人想象远方的友人(谢中丞)在月下独自垂泪,连猿猴的三声啼叫都承受不住。这里的"三声"不是确数,而是极言其少,说明友人内心脆弱敏感,连最轻微的触动都会引发悲伤。
全诗妙在借景抒情:用分隔的江水、凄厉的猿声、朦胧的雨夜,烘托出友人(或诗人自己)的孤独与思乡之苦。特别是最后"不可闻"三字,把那种脆弱、敏感又无处排解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境。
许邦才
许邦才(生卒年不详) 字殿卿。明代济南历城人。年少读书时与同县李攀龙、殷士儋为友。他们志趣相投,对八股文不感兴趣,而对唐以前的古诗文却极喜爱,常一起到山涧丛林吟诗作赋,乡人目为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许邦才举乡试第一,先授赵州知县,未到任,又上疏改调永宁知县。后迁德府长史,勘验牢狱。四十二年(1563年)转周府右长史,赏加四品服俸。许邦才善于诗文,常题诗于山林庙宇,内容多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其诗风格追随李攀龙。作品有《瞻泰楼集》、《海右倡和集》、《梁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