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雷雨护婴图

轰雷欲破山,急雨撼坤轴。
母兮抱儿归,掩耳趋茅屋。
画师巧为此,村景了在目。
一时似可惊,四郊想沾足。
明朝雨霁还复来,平畴却看秧针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雷雨护婴图景,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深刻的生活感悟。

开头四句像电影特写镜头:炸雷仿佛要劈开山峦,暴雨摇晃着大地,一位母亲捂着孩子的耳朵,快步冲向茅屋避雨。这里用"轰雷""急雨"的夸张描写,营造出紧张危险的氛围,而母亲护崽的本能动作特别打动人。

中间四句是观画感受:画家巧妙捕捉了这个瞬间,让整个乡村场景活灵活现。虽然雷雨场面令人心惊,但想到干旱的农田将得到滋润,又感到欣慰。这里体现了中国人"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思维。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象雨过天晴的景象:明天再来田地时,会看见嫩绿的秧苗像针尖般冒出来。用"秧针绿"这个清新明亮的意象,把自然灾害转化为生机勃勃的希望,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全诗最妙的是层层递进的情绪转换:从惊恐(雷雨)到庆幸(解旱),再到期待(丰收),短短几句就完成了情感的三级跳。这种在危机中看到希望、在苦难中发现生机的智慧,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